<big id="brznl"></big>
<ins id="brznl"><th id="brznl"><p id="brznl"></p></th></ins>
      <ol id="brznl"><sub id="brznl"><video id="brznl"></video></sub></ol>

      <ins id="brznl"><sub id="brznl"><p id="brznl"></p></sub></ins>
      <ins id="brznl"><sub id="brznl"></sub></ins>

      <ins id="brznl"><sub id="brznl"><p id="brznl"></p></sub></ins>

          <ins id="brznl"></ins>

            <ol id="brznl"></ol>

              <ins id="brznl"></ins><font id="brznl"><sub id="brznl"><video id="brznl"></video></sub></font><ins id="brznl"></ins>

              <ol id="brznl"></ol>
                <strike id="brznl"><sub id="brznl"></sub></strike>
                <ol id="brznl"><menuitem id="brznl"><video id="brznl"></video></menuitem></ol>
                  联系电话

                  010-84823065

                  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我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PH计的使用与维护标准化操作规程

                  PH计的使用与维护标准化操作规程

                  更新时间:2011-09-06      浏览次数:5354

                  PH计的使用与维护标准化操作规程

                  酸度计简称pH计,由电极和电计两部分组成。使用中若能够合理维护电极、按要求配制标准缓冲液和正确操作电计,可大大减小pH示值误差,从而提高化学实验、医学检验数据的可靠性。   
                  一、正确使用与保养电极  
                  目前实验室使用的电极都是复合电极,其优点是使用方便,不受氧化性或还原性物质的影响,且平衡速度较快。使用时,将电极加液口上所套的橡胶套和下端的橡皮套全取下,以保持电极内氯化钾溶液的液压差。下面就把电极的使用与维护简单作一介绍:  
                  复合电极不用时,可充分浸泡3M氯化钾溶液中。切忌用洗涤液或其他吸水性试剂浸洗。  
                  使用前,检查玻璃电极前端的球泡。正常情况下,电极应该透明而无裂纹;球泡内要充满溶液,不能有气泡存在。  
                  测量浓度较大的溶液时,尽量缩短测量时间,用后仔细清洗,防止被测液粘附在电极上而污染电极。  
                  清洗电极后,不要用滤纸擦拭玻璃膜,而应用滤纸吸干避免损坏玻璃薄膜、防止交叉污染,影响测量精度。  
                  测量中注意电极的银氯化银内参比电极应浸入到球泡内氯化物缓冲溶液中,避免电计显示部分出现数字乱跳现象。使用时,注意将电极轻轻甩几下。  
                  电极不能用于强酸、强碱或其他腐蚀性溶液。  
                  严禁在脱水性介质如无水乙醇、重铬酸钾等中使用。  
                  二、标准缓冲液的配制及其保存   
                  pH标准物质应保存在干燥的地方,如混合磷酸盐pH标准物质在空气湿度较大时就会发生潮解,一旦出现潮解,pH标准物质即不可使用。  
                  配制pH标准溶液应使用二次蒸馏水或者是去离子水。如果是用于0.1pH计测量,则可以用普通蒸馏水。  
                  配制pH标准溶液应使用较小的烧杯来稀释,以减少沾在烧杯壁上的pH标准液。存放pH标准物质的塑料袋或其它容器,除了应倒干净以外,还应用蒸馏水多次冲洗,然后将其倒入配制的pH标准溶液中,以保证配制的pH标准溶液准确无误。  
                  配制好的标准缓冲溶液一般可保存2—3个月,如发现有浑浊、发霉或沉淀等现象时,不能继续使用。  
                  碱性标准溶液应装在聚乙烯瓶中密闭保存。防止二氧化碳进入标准溶液后形成碳酸,降低其pH值。  
                  三、pH计的正确校准   
                  pH计因电计设计的不同而类型很多,其操作步骤各有不同,因而pH计的操作应严格按照其使用说明书正确进行。在具体操作中,校准是pH计使用操作中的一重要步骤。表1的数据是精度为0.01级、经过计量检定合格的pH计在未校准时与校准后的测量值,从中可以看出校准的重要性。  
                  ━━━━━━━━━━━━━━━━━━━━━━━━━━━━  
                  标准pH┄┄┄校准前误差(pH┄┄┄校准后误差(pH  
                  ━━━━━━━━━━━━━━━━━━━━━━━━━━━━  
                  13.000 ┅┅┅ 00.0600 ┅┅┅┅┅┅┅┅┅┅ 00.0000  
                  12.000 ┅┅┅ 00.0450 ┅┅┅┅┅┅┅┅┅┅ 00.0005  
                  11.000 ┅┅┅ 00.0500 ┅┅┅┅┅┅┅┅┅┅ 00.0010  
                  10.000 ┅┅┅ 00.0300 ┅┅┅┅┅┅┅┅┅┅ 00.0000  
                  9.000 ┅┅┅ 00.0200 ┅┅┅┅┅┅┅┅┅┅ 00.0005  
                  8.000 ┅┅┅ 00.0100 ┅┅┅┅┅┅┅┅┅┅ 00.0005  
                  7.000 ┅┅┅ 00.0015 ┅┅┅┅┅┅┅┅┅┅ 00.0000  
                  6.000 ┅┅┅ -00.0100 ┅┅┅┅┅┅┅┅┅┅-00.0005  
                  5.000 ┅┅┅ -00.0105 ┅┅┅┅┅┅┅┅┅┅ 00.0005  
                  4.000 ┅┅┅ 00.0150 ┅┅┅┅┅┅┅┅┅┅ 00.0000  
                  3.000 ┅┅┅ -00.0300 ┅┅┅┅┅┅┅┅┅┅ 00.0000  
                  2.000 ┅┅┅ -00.0200 ┅┅┅┅┅┅┅┅┅┅ -00.0003  
                  1.000 ┅┅┅ -00.0350 ┅┅┅┅┅┅┅┅┅┅ -00.0001  
                  ━━━━━━━━━━━━━━━━━━━━━━━━━━━━  
                  尽管pH计种类很多,但其校准方法均采用两点校准法,即选择两种标准缓冲液:一种是pH7标准缓冲液,第二种是pH9标准缓冲液或pH4标准缓冲液。先用pH7标准缓冲液对电计进行定位,再根据待测溶液的酸碱性选择第二种标准缓冲液。如果待测溶液呈酸性,则选用pH4标准缓冲液;如果待测溶液呈碱性,则选用pH9标准缓冲液。若是手动调节的pH计,应在两种标准缓冲液之间反复操作几次,直至不需再调节其零点和定位(斜率)旋钮,pH计即可准确显示两种标准缓冲液pH值。则校准过程结束。此后,在测量过程中零点和定位旋钮就不应再动。若是智能式pH计,则不需反复调节,因为其内部已贮存几种标准缓冲液的pH值可供选择、而且可以自动识别并自动校准。但要注意标准缓冲液选择及其配制的准确性。智能式0.01pH计一般内存有三至五种标准缓冲液pH值,如科立龙公司的KL-016pH计等。  
                  其次,在校准前应特别注意待测溶液的温度。以便正确选择标准缓冲液,并调节电计面板上的温度补偿旋钮,使其与待测溶液的温度一致。不同的温度下,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是不一样的。如表2所示:  
                  ━━━━━━━━━━━━━━━━━━━━━━━━━━━━  
                  温度(┄┄ pH7 ┄┄ pH4 ┄┄ pH9.2  
                  ━━━━━━━━━━━━━━━━━━━━━━━━━━━━  
                  10┄┄┄┄┄┄6.92 ┄┄ 4.00 ┄┄9.33  
                  15┄┄┄┄┄┄6.90 ┄┄ 4.00 ┄┄9.28  
                  20┄┄┄┄┄┄6.88 ┄┄ 4.00 ┄┄9.23  
                  25┄┄┄┄┄┄6.86 ┄┄ 4.00 ┄┄9.18  
                  30┄┄┄┄┄┄6.85 ┄┄ 4.01 ┄┄9.14  
                  40┄┄┄┄┄┄6.84 ┄┄ 4.03 ┄┄9.01  
                  50┄┄┄┄┄┄6.83 ┄┄ 4.06 ┄┄9.02  
                  50┄┄┄┄┄┄6.83 ┄┄ 4.06 ┄┄9.02  
                  ━━━━━━━━━━━━━━━━━━━━━━━━━━━━  
                  校准工作结束后,对使用频繁的pH计一般在48小时内仪器不需再次定标。如遇到下列情况之一,仪器则需要重新标定:  
                  溶液温度与定标温度有较大的差异时.  
                  电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如半小时以上时.  
                  定位或斜率调节器被误动;  
                  测量过酸(pH2)或过碱(pH12)的溶液后;  
                  换过电极后;  
                  当所测溶液的pH值不在两点定标时所选溶液的中间,且距7pH又较远时。

                  检测数据处理基础知识

                  误差及相关概念 → 真实值与标准值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结果之间的差异,要想知道误差的大小,必须知道真实的结果,这个真实的值,我们称之“真值”。

                  1. 真实值
                    从理论上说,样品中某一组分的含量必然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称之为“真实值”或“真值”。用“μ”表示。但实际上,对于客观存在的真值,人们不可能的知道,只能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接近真值。实际工作中,往往用“标准值”代替“真值”。
                    2. 标准值
                    采用多种可靠的分析方法、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人员经过反复多次测定得出的结果平均值,是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实际工作中一般用标准值代替真值。例如原子量、物理化学常数:阿佛伽得罗常数为6.02×10等。
                    与我们实验相关的是将纯物质中元素的理论含量作为真实值。
                  1. 准确度
                    准确度是测定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
                    为了获得可靠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总是在相同条件下,多测定几次,然后求平均值,作为测定值。一般把这几次在相同条件下的测定叫平行测定。如果这几个数据相互比较接近,就说明分析的精密度高。
                    2. 精密度
                    精密度是几次平行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的程度。
                    3. 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
                   ?。?)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
                   ?。?)高精密度不一定保证高准确度。 
                   

                   1. 误差
                   ?。?) 定义:个别测定结果X、X …X与真实值μ之差称为个别测定的误差,简称误差。
                   ?。?) 表示:各次测定结果误差分别表示为X-μ、X-μ……X-μ。
                   ?。?)计算方法:
                          误差 
                          相对误差 
                    对于误差——测定值大于真值,误差为正值;测定值小于真值,误差为负值。
                    对于相对误差——反映误差在测定结果中所占百分率,更具实际意义。
                    2. 偏差
                    偏差是衡量精密度的大小。 

                  误差的分类 → 系统误差

                  1. 定义
                    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误差,若能找出原因,设法加以测定,就可以消除,所以也叫可测误差。
                    2. 特点
                    具有单向性、可测性、重复性。即:正负、大小都有一定的规律性,重复测定时会重复出现。
                    3. 产生原因
                   ?。?)方法误差: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误差。方法误差是由于某一分析方法本身不够完善造成的。如分析过程中,干扰离子的影响没有消除。
                   ?。?)操作误差:由于操作人员的主观原因造成的。如滴定分析时,每个人对滴定终点颜色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不同的人对终点的判断不同。 
                   ?。?)仪器和试剂误差:仪器误差来源于仪器本身不够。例如天平两臂不等长,砝码长期使用后质量改变。试剂误差来源于试剂不纯。
                    注意:系统误差是重复地以固定形式出现的,增加平行测定次数不能消除。
                   

                  误差的分类 → 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由某些难以控制、无法避免的偶然因素造成。也称偶然误差。
                    1. 特点
                    大小、正负都不固定,不能通过校正来减小或消除,可以通过增加测定次数予以减小。
                    2. 产生原因
                    操作中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甚至灰尘等都会引起测定结果波动。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划分不是的,对滴定终点判断的不同有个人的主观原因,也有偶然性。随机误差比系统误差更具偶然性。分析工作中的“过失”不同于这两种误差。它是由于分析人员操作时粗心大意或违反操作规程所产生的错误。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 分布曲线 
                    y:概率密度,表示测量值在此处出现的概率。y越大,出现的可能性越大。x:测量值。
                    μ总体平均值:无限次数据的平均值,相应于曲线zui高点的横坐标值,表示无限个数据集中趋势。在没有系统误差时,它就是真值。
                    σ总体标准偏差:总体平均值到曲线两转折点之一的距离,表征数据分散程度。σ小,数据集中,曲线又高又瘦,σ大,数据分散,曲线比较矮比较胖。

                  x-σ:随机误差。若以x-σ为横坐标,则曲线zui高点对应横坐标为0。
                    对于一条曲线来说, μ和σ是这条曲线的两个参数,所以用N(μ,σ)表示这条曲线。这条曲线可以用一个函数式表示。
                    2. 概率密度函数
                    
                    3. 随机误差规律性
                   ?。?)小误差出现的概率比大误差多,特别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极少。
                   ?。?)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
                    4. 标准正态分布:
                    横坐标用u表示,其定义式为:
                    即:以σ为单位来表示随机误差。
                    函数表达式为:
                    
                    因此曲线的形状与σ大小无关, 不同的曲线都合并为一条。
                    记作N(0,1)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1. 定义
                    随机误差在某一区间出现的概率以某段正态分布曲线下所包含的面积表示。
                    一条完整的正态分布曲线所包含的面积,表示所有测量值出现的概率的总和,即是100%,等于1。用算式表示为:
                    
                    一般以为单位,计算不同值曲线所包含的面积,制成概率积分表供直接查阅。
                    2. 计算公式
                     概率=面积=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给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它是对无限多次测量而言。实际工作中我们只做有限次测量,并把它看作是从无限总体中随机抽出的一部分,称之为样本。样本中包含的个数叫样本容量,用n表示。

                  数据的趋势 → 数据集中趋势的表示

                   1. 算术平均值
                    n次测定数据的平均值。
                     
                    是总体平均值的*估计。对于有限次测定,测量值总朝算术平均值集中,即数值出现在算术平均值周围;对于无限次测定,即n → ∞时, →μ。
                    2. 中位数M
                    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正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M。
                    n为奇数时,居中者即是;n为偶数时,正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值即是。
                   

                  数据的趋势 → 数据分散程度的表示

                   1. 极差R(或称全距):指一组平行测定数据中zui大者(Xmax)和zui小者(Xmin)之差。
                    R = Xmax - Xmin
                    2. 平均偏差:各次测量值与平均值的偏差的值的平均。
                    偏差 d= Xi - (i =1,2,…,n )
                    平均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 
                    3. 标准偏差S计算方法
                    标准偏差S =
                    相对标准偏差,也叫变异系数,用CV表示,一般计算百分率。
                    相对标准偏差RSD = ×100 %
                    自由度f:f = n-1

                  平均值的置信度区间 → 定 义

                   1. 置信度
                    置信度表示对所做判断有把握的程度?!”硎痉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 。
                    有时我们对某一件事会说我对这个事有八成的把握。这里的八成把握就是置信度,实际是指某事件出现的概率。
                    常用置信度:P=0.90,P=0.95;或P=90%,P=95%。
                    2. 置信度区间
                    按照t分布计算,在某一置信度下以个别测量值为中心的包含有真值的范围,叫个别测量值的置信度区间。1. t的定义
                    ,与对比。
                    2. t分布曲线
                    (1) t分布曲线:t分布曲线的纵坐标是概率密度,横坐标是t,这时随机误差不按正态分布,而是按t分布。
                    (2) 与正态分布关系:t分布曲线随自由度f变化,当n→∞时,t分布曲线即是正态分布。    

                  t分布值表
                    由表可知,当f→∞ 时,S→σ,t即是u。
                    实际上,当f=20时,t与u已十分接近。
                    3. 平均值的置信度区间:
                   ?。?) 表示方法: 
                   ?。?) 含义:在一定置信度下,以平均值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度区间。 
                   ?。?) 计算方法:
                     ?、?nbsp;求出测量值的,S,n。
                     ?、?nbsp;根据要求的置信度与f值,从t分布值表中查出t值。
                     ?、?nbsp;代入公式计算。
                   

                  t分布曲线

                  显著性检验 → 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t检验法和F检验法。
                    分析工作中常遇到两种情况:样品测定平均值和样品标准值不一致;两组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不一致。需要分别进行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和两组平均值的比较。

                  1. 比较方法
                    用标准试样做几次测定,然后用t检验法检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与标准试样的标准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2. 计算方法
                   ?、?nbsp;求t。
                    t = 
                   ?、?nbsp;根据置信度(通常取置信度95%)和自由度f,查t分布表中t值。
                   ?、?nbsp;比较tt,若tt,说明测定的平均值出现在以真值为中心的95%概率区间之外,平均值与真实值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有系统误差存在。
                    t = 
                    例:某化验室测定标样中CaO含量得如下结果:CaO含量=30.51%,S=0.05,n=6, 标样中CaO含量标准值是30.43%,此操作是否有系统误差?(置信度为95%)
                    解:t= 3.92
                    查表:置信度95%,f=5时,t=2.57。比较可知tt。
                    说明:此操作存在系统误差。
                   显著性检验 → 两组平均值的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t检验法和F检验法。
                    分析工作中常遇到两种情况:样品测定平均值和样品标准值不一致;两组测定数据的平均值不一致。需要分别进行平均值与标准值比较和两组平均值的比较。

                   1. 比较方法
                    用两种方法进行测定,结果分别为,S,n; ,S,n。然后分别用F检验法及t检验法计算后,比较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 计算方法
                    (1)精密度的比较——F检验法:
                    F计算: F1
                    F表根据两种测定方法的自由度,查相应F值进行比较。 
                    【表2-2 95%置信水平(a=0.05)时单侧检验F值(部分)】
                    FF,说明 SS差异不显著,进而用t检验平均值间有无显著差异。若FF,SS差异显著。 
                    (2)平均值的比较:
                    t:t
                    若SS无显著差异,取S作为S。
                    t值表,自由度fnn2。
                    tt,说明两组平均值有显著差异。
                    例:NaCO试样用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如下:
                    方法142.34,S0.10,n5。
                    方法242.44,S0.12,n4。
                    比较两结果有无显著差异。
                   离群值的取舍1. 定义
                    在一组平行测定数据中,有时会出现个别值与其他值相差较远,这种值叫离群值。
                    判断一个测定值是否是离群值,不是把数据摆在一块看一看,那个离得远,那个是离群值,而是要经过计算、比较才能确定,我们用的方法就叫Q检验法。
                    2. 检验方法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求QQ
                    即:求出离群值与其zui邻近的一个数值的差,再将它与极差相比就得Q值。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比较:根据测定次数n和置信度查Q,若QQ,则离群值应舍去,反之则保留离群值。
                    

                  2-3 90%置信水平的Q临界值表

                  数据数(n)  3        5       7    8       10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  0.90  0.76  0.64  0.56  0.51  0.47  0.44  0.41  0.00

                  例:测定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得如下结果:0.1014 ,0.1012 ,0.1016 ,0.1025 ,问0.1025是否应该舍弃(置信度90%)?

                  方法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分析试样的组成确定分析方法。 
                    常量组分测定:重量法、滴定法。准确度高,灵敏度低。 
                    微量组分测定:仪器分析测定。准确度高,灵敏度较差。
                  准确度的提高

                  1. 减少测量误差
                    测定过程中要进行重量、体积的测定,为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就必须减少测量误差。
                    例:在重量分析中,称重是关键一步,应设法减少称量误差。
                    要求:称量相对误差<0.1%。
                    一般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0.0001克,试样重量必须等于或大于0.2克,才能保证称量相对误差在0.1%以内。
                    2.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少随机误差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减少随机误差,但测定次数过多,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增加工作量,一般分析测定时,平行测定4-6次即可。
                    3. 消除测定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3.1 检查方法:对照法
                   ?。?)对照试验:选用组成与试样相近的标准试样进行测定,测定结果与标准值作统计处理,判断有无系统误差。
                   ?。?)比较试验:用标准方法和所选方法同时测定某一试样,测定结果做统计检验,判断有无系统误差。
                   ?。?)加入法:称取等量试样两份,在其中一份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待测组分,平行进行两份试样测定,由加入被测组分量是否定量回收,判断有无系统误差。又叫回收实验。
                    3.2 消除方法
                   ?。?)做空白实验: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试样分析步骤和条件进行分析实验,所得结果为空白值,从试样测定结果中扣除??梢韵约?、蒸馏水和容器引入的杂质。
                   ?。?)校准仪器:对砝码、移液管等进行校准,消除仪器引起的系统误差。
                   ?。?)引用其它方法校正。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有效数字1. 定义
                    有效数字就是实际能测到的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和分析过程所用的分析方法、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的准确度有关。我们可以把有效数字这样表示。
                    有效数字=所有的可靠的数字+ 一位可疑数字
                    有效数字=准确的数+ 一位欠准的数(±1)
                    表示含义:如果有一个结果表示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同,说明用的称量仪器的准确度不同。
                    例:7.5克    用的是粗天平
                      7.52克    用的是扭力天平
                      7.5187克   用的是分析天平
                    2. “0”的双重意义
                    作为普通数字使用或作为定位的标志。
                    例:滴定管读数为20.30毫升。两个0都是测量出的值,算做普通数字,都是有效数字,这个数据有效数字位数是四位。
                    改用“升”为单位,数据表示为0.02030升,前两个0是起定位作用的,不是有效数字,此数据是四位有效数字。
                    3. 规定
                   ?。?)改变单位并不改变有效数字的位数。
                   ?。?)在数字末尾加0作定位时,要用科学计数法表示。
                   ?。?)在分析化学计算中遇到倍数、分数关系时,视为无限多位有效数字。
                   ?。?)对数数值的有效数字位数由该数值的尾数部分决定。
                   注意:*为89的数字,有效数字可多计一位规定:当尾数≤4时则舍,尾数≥6时则入;尾数等于5而后面的数都为0时,5前面为偶数则舍,5前面为奇数则入;尾数等于5而后面还有不为0的任何数字,无论5前面是奇或是偶都入。
                    例:将下列数字修约为4位有效数字。
                    修约前     修约后
                    0.526647--------0.5266
                    0.36266112------0.3627
                    10.23500--------10.24
                    250.65000-------250.6
                    18.085002--------18.09
                    3517.46--------3517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由于与误差传递有关,计算时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不太相同。
                    1. 加减法
                    先按小数点后位数zui少的数据保留其它各数的位数,再进行加减计算,计算结果也使小数点后保留相同的位数。
                    例:计算50.1+1.45+0.5812=?

                  修约为:50.1+1.4+0.6=52.1
                    先修约,结果相同而计算简捷。
                    例:计算 12.43+5.765+132.812=?
                    修约为:12.43+5.76+132.81=151.00
                    注意:用计数器计算后,屏幕上显示的是151,但不能直接记录,否则会影响以后的修约;应在数值后添两个0,使小数点后有两位有效数字。
                    2. 乘除法
                    先按有效数字zui少的数据保留其它各数,再进行乘除运算,计算结果仍保留相同有效数字。
                    例:计算0.0121×25.64×1.05782=?
                    修约为:0.0121×25.6×1.06=?
                    计算后结果为:0.3283456,结果仍保留为三位有效数字。
                    记录为:0.0121×25.6×1.06=0.328
                    注意:用计算器计算结果后,要按照运算规则对结果进行修约
                    例:计算2.5046×2.005×1.52=?
                    修约为:2.50×2.00×1.52=?
                    计算器计算结果显示为7.6,只有两位有效数字,但我们抄写时应在数字后加一个0,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50×2.00×1.52=7.60

                  微信扫一扫
                  010-848230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成寿寺路134号4-2209

                  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